
在后院“竹菊轩”内,我和父母、大伯在石阶上小歇。我问父亲:“先太祖父是做什么的?曾太祖们已经修建有中院和后院了, 曾太祖他为什么还要修建前院?”对我这一连串的为什么, 大伯父和父亲你一言我一语地作了回答。
我的太祖父,字秋光,又名石增,是清末的贡生。他刻苦好学,才智过人,曾官报广东候补县丞加五品衔。但是他却安于松阳亦耕,亦读和亦商的田园生活,未曾赴任。他热心松阳的社会公益,喜为民排忧解难,乐出资建桥修路、扶困济贫。为谋求民众谋生就业之途,他曾任松阳县平民习艺所所长。不论士绅名流,或平民百姓造访,他无不真诚相见,坦诚直言。他被推选为淅江省的省谘议局议员后,与时在嘉兴的沈钧儒先生等为民奔走呼号。他曾赴日本经商考察,结识了孙中山、廖仲恺等民主革命先驱,并参加了兴中会,还倾家财资助革命。但是他的公德品行却为一些人所嫉恨。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政局动荡,处州军政分府,趁我的太祖父路经丽水返乡时,蓄意以其拒剪辫为由,将其扣押,强逼他缴纳所谓“罚款”五万五千银元(时一石谷价为两银元, 约合27,500石稻谷),如此敲诈勒索, 以致黄家家财顷间破产。
作为黄家大院第五代孙的孙媳,母亲也熟知这故事的其中渊源, 她苦笑着自嘲地对我说:“这就是黄家一条辫子值五万五银元的故事, 几十年来,这个故事在松阳可是无人不晓啊”。“哦, 既然家财破产,曾太祖他为什么还要修建前院呢?”我仍然问父亲。
我先太祖父蒙冤受辱后,痛悟社会变革和进步之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认识到:乡土是根,民众是本,而人才、知识才是安身立命之根本。他审时度势,毅然先后安排黄家大院的第四代走出松阳, 去求“乌金”,即接受近代文明教育。我先太祖父让他六个儿子中的五个儿子都外出求学,以顺天时、图发展。此后,黄家五子在外求学,均学有所成。从黄家的子孙们陆续走出大院起,至今已延续到第八代。后裔分布祖国各地(包括香港、台湾),遍及美国、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国,各自学有所长,在理、工、农、医、学、商各界人才辈出。而先太祖父仅率其四子庆时在松阳持家并经商,他在松阳县城太平坊下开设布号“集成布店”,兼营染坊,创立“真不二价”招牌,服务乡里,闻名远近,深得商界信赖,前后两届被推选为松阳县商会会长。
四年后(公元1918年),家境复苏,先太祖父钟爱松阳的山柔水美、天人合一的桃源松古文化,遂倾家业复盛后之所积,于中院“武技厅”之南,续建起前院大七间主楼大宅,即“集成堂”。
岁月苍桑,庭院悠悠。由我的曾太高祖始建黄家大院时亲手栽种的那棵罗汉松, 经百余年世事变迁, 依然枝繁叶茂,挺拔地耸立在大院的东北角。似乎在为黄家的祖先们守护着这座凝聚着建造者的智慧和艺术才华的古老宅院。作为黄家的后代子孙, 我对与自已血脉相承的祖先们能够兴建这座美伦美奂、精美绝伦的艺术建筑深深地感到自豪。
在枝繁叶茂的罗汉松下, 大伯父、父亲、母亲和我都翘首仰望着直插云霄的树梢, 蓝天之下树叶婆娑, 耳边不时传来修缮黄家大院的工人们叮咚、叮咚的敲击声, 我仿佛觉得我的祖先们正在盯注着我们, 依稀听得到他们对松阳,对黄家大院的今昔变迁,以及对旅居国外的我的到来在评说些什么。一时间, 我竟有些恍忽,觉得似乎时空在倒转, 我也产生了一种想融入到祖先们勤劳创业和设计、修建黄家大院的劳作中的冲动和欲望,作为黄家的后代,我应该为故乡松阳再做些什么,为黄家大院再做些什么!
二0一0年十一月于法国巴黎
(作者系黄家大院第五代孙, 现旅居法国巴黎,是本博主的同学)
《美哉,松阳!善哉,黄家大院》的作者是本博主的同学,文中所说的“驾车”的朋友就是本博主。2010年11月我驾车陪同作者及其父母去其故乡----浙江的松阳,被作者文中所述的山川美景和黄家大院内那精美绝伦的木雕艺术所震憾。作者返法国后寄来其写的《美哉,松阳!善哉,黄家大院》一文,我觉得写的非常真实、动人。经征得作者本人同意,放在我的博客中,让朋友们欣赏。尤其是爱好旅游的朋友,更值得一看。该文是原创,如果有旅游方面的刊物愿刊登该文,则请与本博主联系
http://blog.sina.com.cn/lt0g。谢谢